读《亲爱的安德烈》
多年前买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当时觉得这本书形式很棒,但一直没有读完这本书。近来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拿来重读,忽然觉得这是一本形式与内容兼美的作品。
在这本龙应台和她儿子的书信集中收录了他们之间往来的35封家信。龙应台在香港,儿子在德国,他们的对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冲击的力量。这些信中有年轻人与中年人思想的碰撞,有左派浪漫主义与右派保守思想的对比,还有西方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织。
龙应台的文学功底很厚,读她的文字行云流水,有理有据,非常舒服。而安德烈作为一个高中生则体现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度(或许西方的年轻人都比中国的同龄人显得成熟些)。读他们的文章,单从书信这一形式上讲就亲切的让人羡慕。母子之间如此开放地交流彼此的想法,这是多么美的一件事情!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即使在群众的怀抱里,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从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与期望。她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试图给儿子解惑,指引他平和地对待生活。她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俯视年轻时思考的种种问题:积极与消极、民主与自由、权威与反叛…
而我, 有多爱玩呢? 即使是旅行, 够了也就够了. 新鲜的地方, 新奇的经验, 也会让人疲倦. 这时候你就只想蜷在自己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一张光碟或者和一两个好朋友坐下来喝杯饮料, 聊聊天. MM, 我不是个兽性发达的叛逆少年, 所以请不要下断语’评断’我。真的。
从安德烈的信中,我们又看到了年轻人的感性,以及年轻人眼中对父母的看法。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自己的生活选择。而长辈则易于用历史给年轻一代贴上的标签去看待他们。于是也就产生了代沟或者隔阂。
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和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年轻人的思想虽不成熟,但也常常是基于时事、经验的思考后形成的观点;父母的经验更加丰富,但有的时候也会武断。往来的家信是一个温馨的载体,让母亲可以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年轻一代的时尚;也让青年的孩子了解社会的真实,汲取人生的经验。同时,随着思想的碰撞,相信母子的感情也会愈加深沉。这或许也是龙应台和儿子写这些书信的动机之一吧。
读《亲爱的安德烈》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思考: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我们,是何等渴望能够得到前辈的指点!而在将来,我们又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让他们了解现实,又不失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