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入职一周年
最近几个月一直忙着产品上线的事,少有时间休息,也少有时间写作。不知不觉间入职华为一年有余了,回顾我初入职场的这一年,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期待,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又见证了哪些事?希望能在这个安静的下午做一次反思和总结。
人
入职以来感触最深的公司的奋斗者文化。“奋斗者”,一个常常被大家在加班时吐槽的名词,但又是一个实实在在刻入每个华为人心里的词语。在公司里,工作拼几乎不能算什么优点,因为大家都很拼。加班到12点也没什么值得一提,因为很多人干脆睡到了公司。在进公司前,可能听到的大多数都是关于公司的负面讨论,但当你走进这里,你会真真切切地因为身边的人而感动。
我的主管是比我早一年入职的校友,从我刚入职的时候就觉得她很拼,每天走的比组里所有人都晚却毫无怨言。每到项目最关键的时刻,永远都陪大家坚守在一线,分担大家的压力,关心同事们的身心状态,即使是怀孕之后依然如此。每每想到她,总觉得我自己工作的实在是不够努力,惭愧难当。
志哥,我入职以后合作最多的同事。技术扎实,很善于思考。从他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拒绝他人。委婉地对别人说不,进而聚焦自己的核心工作,是一个人在职场快速成长的关键。
建康,入职以来跨部门合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同事。身在西安,秉承了北方人的直率豪爽,处理事情果断不拖沓。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测试发现了一个与他完全无关的问题时,为了问题顺利定位解决,他主动让测试给他提单并且为我们争取时间到复现问题的环境上定位。
聪神,一个任何时间都在公司的人,敢于对问题下判断,敢于参与问题决策。他并不是精通所有特性的大神,但不得不说,现网出现任何问题,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拉通各个相关方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跟踪落地,他的责任心与敬业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小鲍,与我一同入职的一个腼腆的大男孩。他的谦虚让人印象深刻。和他一起合作非常的享受,有一种可以把后背交出的感觉。虽然他的技术不一定非常精湛,但是敢于做脏活累活,敢于承担责任坚守一线,即使遇到再多的问题,总有解决之时。
在华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同事还有很多。总的来讲,公司里可称的上大神的人真的很少,但每个人都让你觉得踏实,任劳任怨。“板凳要坐十年冷”,华为人的奋斗精神或许心酸,确实一种恐怖的力量!
关于项目
参与了多个项目,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核心的,也有边缘的。
有时觉得在核心项目组中工作是一种享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遇到其他组的同事也觉得很骄傲。但转眼间连续一个月的熬夜加班又会让人天天想离职。每周一版本,天天在VT那真是一种煎熬。我时常在想,离发布还有两周了,熬过去就好了,但最后发现熬过去了还有更恐怖的版本节奏等着。
参与的项目比较边缘的时候又会觉得很失落。自己的组件没有被合入升级包都没有人发觉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遇到测试发现的问题常常自嘲:“反正我们组件挂了对系统没有任何影响”,于是遇到问题心里压力便小了许多。但不得不说,华为是一个危机感极强的地方,如果让一个人在公司里闲上几个月,那焦虑感也是会让人发疯的。
在软件工程课上曾经学到过:50%的软件项目被推迟或取消。当时也只当是个数据记记,考试写写也就完事了。但真的进入职场后,却发现这数字真不是吓唬人的。几十号人辛辛苦苦做了一年的项目可能因为在比拼测试中落马说砍就砍了。这是怎样的体验恐怕只有项目最核心的骨干清楚了。。。
技术成长
作为一个工程师,技术的成长有两个维度:开发技术和业务经验。
开发技术是硬实力,如何使用WSGI接口提供北向接口,如何使用多线程、非阻塞IO提升服务响应能力,如何利用消息队列实现分布式程序,如何通过集群,LB实现服务的可扩展,如何经由标准协议、REST API接口对接第三方设备。。。太多太多技术值得学习和探索,实在眼花缭乱。在业内接触到的这些技术领域,哪怕有一个点精通,也足以使自己立足,这是硬实力,可迁移性也较强。
除了硬实力,还有一种看似比较软,但同等重要的技术实力,便是对行业的了解,对业务的熟悉。如果说软件开发的方法到了哪都有用,那么业务就随企业不同而不同了。一个技术很牛却对行业不了解的人是无法做出切中客户痛点的产品的,而一个熟悉业务的人,可能写不出效率最高的程序,但他却能写出“正确“的程序。
入职一年,因为接触了云计算这个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所以总体而言我在业务熟悉程度上的进步远大于硬实力上的进步。当然,这也是我需要警醒的一点,编程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可荒废。
想想未来
我常常把在华为的自己比喻为“风口上的猪”,因为进入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即使是头猪也能被风吹起来。但说实话,风太大了吹在身上也是很痛的。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恐怕是我将长期面对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在华为能走多远,但有了现在这一年的经历,已经可以确信,在华为工作的日子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记忆。
面对未来的无限选择,唯一能做的便是踏实地把眼前事做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时常怀着一颗忐忑地心,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