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妹妹的一封信

今年妹妹走进了理想中的大学校园,首先祝贺妹妹。

大学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奇妙的一段旅程,连接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生阶段:从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学生,变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公民。大学又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旅程,因为她包容,她自由,她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回想六年前的自己,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激动犹在眼前:“此后,你将和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共享‘浙大人’这个无尚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然而步入大学之初,面对未来四年的校园生活,又是何等迷茫,对一切充满了未知,从此一头扎进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中。

六年之后回顾我的大学生活,得到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大学不是中学的延长线

人通常比较容易理解连续性的事物。典型的一种连续性思维比如归纳法,利用的便是事物的连续性:昨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下一天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于是太阳永远从东方升起。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事物都是连续性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物,往往是非连续的。比如iphone取代传统功能手机,微信取代手机短信。这些革命性的事物的出现,并不是在原有事物上的修改演进,而是利用了新的技术,新的平台,重新定义了一个我们已知的概念。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突破性的创新需要非连续性的思维。

读书也是一样。我们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读到高中,渐渐地已经适应了我们心目中的“校园生活”。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复习,把老师教的知识学扎实,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这样的流程理所当然,不是么?那么大学的“校园生活”是否也是一个连续性的演进?上课听更难的科目,下课来到自习室自己复习,考试中奋力一搏。

这当然也是一种大学的读法。事实上,能在大学里把老师教给的知识学扎实,已算的上是很自律,很优秀的学霸了。但这样的读法总还是觉得有一点太过平庸了,这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读一个更高级的中学罢了。

那么怎样才算是“非连续性“的读法呢?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且听我谈谈我的看法,几年之后,再试着写写你的理解。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当今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如果说想学习什么知识,百度上搜索一下,没有什么找不到的。那么如今的大学,不可替代的地方在何处呢?我想,这差别关键还是在人。

我们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绝不是以这个学校的校园风光为标准的,而是以这个学校中的人来评判的。能够进入一所名校,无论老师抑或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的。因此,在大学里生活的岁月中,最最宝贵的资源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

很多学生抱怨大学里的课程太”水“了,老师没啥干货。殊不知真正名师的学问,不是在课堂中被动的听能听来的。需要秉着一颗诚心,主动地去和老师请教、探讨,主动地参与老师实验室的研究活动,方能有所得。

所以对于感兴趣的课程,绝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下课之后主动走上前去和老师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凝进骨子里的校训

校训是什么?它是一种价值观表述,是一个学校的“性格”,是一个学校文化的浓缩。一个学校的校训是学校创办者对于学生的殷殷期盼,从而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这里读书的人。使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多多少少浸染了那么一丝丝的,难以言说的神韵,一种价值判断的倾向。简单来说,大家总是觉得清华人和北大人虽然就是隔壁,但是个性鲜明,不是么?我觉得,这便是不同的校训、文化使然。

当然,校训如果只是写在学校历史资料里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鲜活的学校文化一定是师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从而发自心底认同的东西。

以浙大的校训“求是”为例。“求是”是什么?我的小学校训中也有求是二字,然而喊了六年也没什么感觉。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当你在物理实验课中看到老师对于学生在实验练习中哪怕对于一个实验数据编造的零容忍时,忽然明白了:“求是,便是不计利害,但问是非”。是的,求是不能让你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但这,就是严谨治学的态度。那么如何才能追寻自己的“求是”精神呢?学校的通识教育又给予了每个学生一个最好的平台,了解这个宏大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竺可桢校长对此总结:“求是的路径,中庸里讲的最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兼容并包,谈多样性的重要性

”博雅教育“是当今所有名牌大学最热衷的一个词汇。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取众长,敢于担当的领袖型人才。进入大学的前两年,数学系的学生不一定要天天上数学课,多听听音乐、美术、军事、政治;英语系的也不要惧怕理工科,不妨学学数学分析、大学物理。

博取众长一来是为了开阔眼界,不只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格局大了,以后做出的事业也会有不一样的层次;二来是为了从不同领域中汲取灵感,学科交叉带来的创新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最后,广泛的涉猎能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机制,看问题更加全面,心态也更加平和。

再说说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在大学里要做些什么,更不清楚将来毕业之后想要做些什么。但是如若将来还要靠工作养活自己的人,有一技傍身总是不会错的。当然,这里的”技“不是指考试考高分,而是说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什么样的能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或许当你步入职场,熟悉了商业运作的规律,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但简单的来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搞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宅在寝室不想出门,你能够创造一个外卖平台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这是能力;社团筹办活动,你能从校外企业筹得广告赞助,这是能力;或者晚上自习室关门早,你在学校边上经营了家咖啡厅,可以让同学们通宵复习功课,这也是能力。

当然一技之长还有很多很多,但关键的是你要有能力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定义这个痛点,然后刻意训练自己的技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零零总总说了这么多要开放、要创新,最后再来说说课本知识的重要性。

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同学是很鄙视课堂里老师教授的知识的。觉得枯燥,没有实际意义,学了也不会用。但是如果你在这个领域一直深入下去,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或在企业,或在研究机构,总有一天你会感叹当年大学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精华。

脱离了历史的积淀,任何的变革都是闹剧;没有旧的知识,任何的创新都只会是空中楼阁。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自有其道理,要想未来有所作为,唯有虚心地向已有的全人类智慧学习。在此基础上,如果幸运,能够在人类智慧的圆周的上的某一点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将这个圆周的半径再向外扩展一点点,那便是一生巨大的成就了。

写了零零碎碎这么多,无非感叹大学时光的美好和易逝。愿珍惜!

Written on October 5,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