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读书法

最近在网上偶遇《雪球读书法》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有意思,于是便从台湾买了一本看看。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但却鲜少系统地思考读书的方法。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从各路大神身上学习不同的读书方法为己所用。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个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可能是为了探索书中未知的世界,满足好奇心获得愉悦感;又或是为了和那些书背后的作者交流,和大师一起构筑系统的认知。无论是上面的哪个理由,其实本质都是一个,那就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们知道了阅读有益成长,那么是不是一头扎进书海里就可以了呢?对也不对。我们说开卷有益,但是人进步的速度也是有快慢之分的。庄子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如此短暂,想要接触到更多精妙的思想,那就必然要在有限的时间中想办法提高效率。事实上做任何事,都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可以做好的。了解前人的经验,学习已有的好的方法论,才能事半功倍。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向前继续探索,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胜出的最大原因。

回到读书,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阅读,但一直到大学毕业我们都很少思考读书的方法,思考如何高效地读书。父母老师也很少介绍他们的经验。于是我们就这样凭着本能阅读了这么多年,有的人天资聪颖,悟出了读书之道,于是学习更有成效些;还有些人碰巧读的很不得法,于是早早地就自暴自弃了。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的宝贵时间,岂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概率?

讲读书方法的书有很多,本文介绍的是来自日本作家宇都的《雪球速度法》。这本书与平时市面上常见的速读教程有所不同,并不聚焦于奇技淫巧的介绍,而是从阅读的原理出发,一步步推演出一种可执行的速读方法论。

雪球速读法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抛出了一个洞见:“速读能力,来自于杂学资料库”。

几乎所有的速读书籍都告诉我们,读书时不默念以及快速的眼球的移动可以提升阅读速读,但是这些书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读懂书。毕竟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快”,而在于理解。理解基础上的快才是有意义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有者志事成竟”

几乎所有人一眼瞥到上面这句话都能脱口而出“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如果认真看上面的句子却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一段乱码。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因为我们对这个成语足够熟悉,这句话早已印在我们大脑中的资料库里了。因此,能够一目十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我们的眼球如何移动,而在于我们对于文中的内容是否熟悉。这听起来有些令人沮丧,原来读书的速度竟取决于我们已有的经验,这岂不是变成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事实就是如此,速度能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炼成。但是作者仍然给出了很多方法来帮助我们阅读生僻的文章,这个容后再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出了一个速读公式:速度能力 = 速度技巧 * 杂学资料库。这个公式告诉我们,默读和快速眼动这些技巧,辅以海量的杂学资料库,才是完整的阅读技巧。

经过了上面的分析,速读的关键已经转变成了如何快速积累杂学资料库的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从“只读一遍”改成“重复阅读”。重复阅读同一本书,逐渐积累与这本书相关的资料库,再利用这些资料库来进行速读,从而快速地将书读明白。这个复利的过程有点像雪球在滚动中越来越大,也滚动的越来越快,所以这种方法也被作者称为雪球读书法。(是不是联想到了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

雪球读书法的两大原则

在详细解剖雪球读书法细节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作者提出的两点原则(假设):
1,读的快,更容易理解内容
2,第二次读的时候,会比第一次读的更快
这两点原则也是整个雪球读书法的基石,我们逐条来看。

首先,很多人对于速读的最大质疑在于:读的这么快,真的有办法理解书中的内容么?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能够理解,并且读的快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个回答似乎有些反直觉,那么举一个普通人读书的例子吧。

我们从书店买来一本新书,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到家中,沐浴更衣,正襟危坐,翻开书一字一句地开始阅读。十分钟后,我们被其他事情打断,停止了阅读。于是断断续续的,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此时回想一下,书的开头讲了什么?已经完全忘记了。事实上,能够坚持一个月把书从头到尾读完的人还是非常难得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大部分的书都只翻了前十页吧。

速读则不然,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只是快速了解一下书的框架,然后每一遍重读再逐渐深入细节,这种广度优先的探索方法保证了我们不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这就好像我们和同事交流,善于倾听的人是会让对方把话讲完,了解了对方的大致观点后,再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引发深一步地讨论;而不善于沟通的人则会在交流的一开始便不断打断对方,最后两个人围绕着细枝末节争论了半天却完全忘记了沟通的目标。

第二,第二次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比第一次读的更快。这个原则似乎比较符合我们的常识。每多读一遍,书中内容留下的短期记忆便会延展我们的杂学资料库,从而使得下一次阅读更加快。这是一个复利的过程,读的次数越多,读的越快。读的越快,也便能读更多的次数。

三十分钟读懂一本书

了解了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开始实践雪球阅读法,在三十分钟内(不同的书长度不一,这里的三十分钟只是一个概数)读完一本书。

1,开始的2-3分钟,重复阅读目录五到十遍。
2,用6分钟重复阅读前言、后记十遍。这时便能知道这本书的大纲了。
3,读正文,跳着读每个段落的标题。五到六分钟内重复读三遍。
4,剩下的十五分钟,以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段落为中心,重复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在整体和细节间穿梭。聚焦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才是我们阅读成长的关键。如果整本书看下来没有自己不懂的地方,那也就不要浪费时间读了。和短时间就能读完,没留下任何残余价值的书本比起来,那些在读完之后,还能陪着读者走过一段长路,让读者能时时回味的书,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

过度重视效率也会适得其反

书的前半部分讲了为什么快速读书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但凡事无绝对,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也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提醒我们一味追求“快速”也会陷入危险阅读的境地。

读书不是下载文件,重要的不是把书中的内容都装进大脑,而是能让书中的内容和自己产生共鸣。刚刚开始练习速读的读者很容易聚焦在提高阅读速读而变的精神紧绷,但是,只有等我们熟练地运用速度技巧从而在阅读中忘掉这些技巧时,才能放松下来,保持在一种容易与书本产生共鸣的状态。

过度依赖脑中的资料库也值得警惕。一方面,我们会为了读的轻松,有意无意只关注那些脑中资料库已经存在的信息,但这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找出我们不懂的知识;另一方面,脑中的资料库和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提到洛杉矶,每个人脑中浮现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小心体察作者的意图,很容易出现自以为读懂而其实没有读懂的情况。

可以带着目的读书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种杠杆阅读法。一开始便决定读这本书的目的,乍听之下很合理,但如果做的太过头,反而会让阅读的报酬率下降。作者写一本书的过程是有其自己的体系架构的,如果只读自己想读的部分而忽视了上下文,很容易变成误读。此外,这样做也牺牲了读书的最大乐趣:充满对未知的期待地打开一本书探索的乐趣。如果只是在书中找寻自己想看的内容,那么与使用Google无异。

对于那些异常难读的大部头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一种积读的方法。可以把这些大部头的纸质书就推在自己的书桌上,每天经过看到了对哪本书感兴趣就拿起来看两眼,靠这种方法慢慢积累杂学资料库。利用零碎时间积累多了,读这些书也就没那么难了。

我的思考

如何读书是一个值得花时间好好思考的问题。《雪球读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速读视角。看完这本书,对于速读为什么能节省时间这一问题,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速读减少了冗余信息阅读的时间,已在大脑资料库中的内容可以飞速略过而又能理解其含义;
2,速读减少了因为隔很长时间阅读一本书造成的每次阅读的上下文切换时间;
3,积累资料库的力论让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用于积累资料库,从而加速阅读。

但无论是什么速读法,有一个时间是节省不了的,那就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思考的时间。以我自己的经验,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引发我们思考、推理、总结的地方,才是让我们收获最大的。读的快,读的多是好事,但绝不能因此降低思考的质量。未来,我还会选几本教我们如何细细品书的书来看看,比较不同的读书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我们读这类书的最终目的。

Written on November 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