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很偶然地买了这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周末在家无事,一口气读完,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早已了解过,但当这些想法组合在一起时却有种意外之喜。最近一直在思考中期和长期的规划,思考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有幸读到这本书,很有启发。

很多人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向往着诗和远方。很多成功的人回忆起他们创业的历程时谈到:对工作的热情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选择从事的工作时是不是应该遵从内心的激情?全书从这一个大部分人都会纠结问题中开始。

一,拒绝盲从“激情思维”

“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这样的口号的确非常诱人。但如果真的以此为选择工作的目标,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热爱什么工作呢?如果你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不是吗?

我们丝毫不怀疑乔布斯对于创造Iphone充满了激情,但这个故事的背后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并不精通电子技术的乔布斯早期是如何偶然地进入了计算机市场,又是如何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才一步步打造出今天的苹果。作者进一步指出,职业激情是稀缺的,是需要时间培养的,是精通后的副产物。任何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或许都会对此有同感,我们并不是因为热爱所以精通,而是因为精通之后收获了来自社会的正反馈所以越发的热爱。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二,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不追求激情,那么我们应当追求什么呢?作者在第二章中进一步谈到:追求技能,也就是职场资本。没有人欠我们一份工作,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带来的价值。在这种视角下,我们的关注点会转变为如何让自己的技能更加的精湛,如何在领域内积累自己的职业资本。这一过程并不轻松,我们可能在职业生涯的中期遇到技能的瓶颈,但是工匠思维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追求极致,直到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读到这里似乎有了点鸡汤的味道,不过作者马上将话题转换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如何让自己的技能不断提高,甚至突破绩效高原?本书中强调了两个关键点:10000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

讲刻意练习的书有很多,不过作者在本书中给出的刻意练习的可执行的步骤很值得借鉴:
1,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赢者通吃型还是拍卖型市场。这个判断有助于明确训练的目标。
2,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 如果在赢者通吃型的市场中,那么这里只有一种关键的资本类型。如果是拍卖型市场,我们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
3,定义“优秀”: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很难采取行动。
4,“拉伸”与“摧毁”: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刻意练习是在突破舒适区,是并不愉快的一段历程。
5,要有耐性:在训练的路上,我们可能遇到很多来自其他领域的机会。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做到优秀,我们就要有所放弃。

三,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做到优秀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的最高追求了么?不,我们还需要内心的幸福感。我们为什么羡慕“诗和远方”,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自由”。工作中的自主力就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工作应有的样子,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决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这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很容易想到的是,幸福是稀缺的,自主力也并非那么容易获得。

自主力的陷阱1:资本薄弱
自主力的获得是需要职业资本做支撑的。没有人愿意为我们的自由买单,除非我们的技能非常的稀缺,可以提供极高的价值。也就是说,在自己的领域里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获得工作自主权的前提,我们永远要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

自主力的陷阱2:关键障碍
一旦我们在领域内变的不可或缺,老板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把我们留在工作岗位上。高薪、期权、有影响力的职位。面对这些诱惑,我们有勇气拒绝么?要职位还是要自主力,这是摆在每个成功人士面前的选择。当然,如果二者得兼似乎是更美妙的事。

四,使命感带来意义

从精通技能上升到幸福感之后,作者并未就此停止,而是继续追问人生的意义:如果说自主力可以让工作更加幸福,那么使命感则会赋予工作重大的意义。拥有使命就是在事业上拥有一个起到统领作用的重心。

至此作者将本书推向了一个高潮。使命的追寻异常困难,毕竟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凤毛麟角。但是那些伟大的改变也并非无迹可寻,它们往往是在人类技术的最前沿之外的相邻区间中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在某一领域达到最前沿。然而,一旦达到了前沿并且在相邻的可能中找到了一项使命,那么就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它。

到此,本书再次扣题:使命感获得的基础依然是先让自己“优秀到不能忽视”。使命并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我们朝着一个方向的无数次小尝试慢慢摸索出来的。这种最高的工作境界似乎也有了点可遇而不可求的味道。

五,彩蛋

在书的最后意外的看到了编辑写的一段阅读手记,里面谈到了一本书的难度指数,很有意思。

如同体操动作都有不同的难度指数,每一本书也有自己的难度指数。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读过的书,有多少是能够从头读到尾的,又有多少是只翻开阅读了一部分的?随便翻开一本书,翻到某一页,如果阅读下来遇到了很多不明白的术语,那么就很难完全理会作者在这一章节中想表达的意思。这其实表示这本书对于你来说难度太大了。

以后读书,要考虑一本书的难度指数。如果自己不能连续阅读超过20页,这本书的难度就是高于你的阅读水平,可以放弃。如同一个成年人的篮球框对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要放弃。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读,而是应当先把精力花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上,等到阅读能力与书匹配了,再来读,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Written on January 6, 2019